集通铁路

连通你的世界

国家铁路货运量前七月达23.31亿吨 增长态势稳固经济支撑

据中国铁路公众号披露,2025年1至7月,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累计23.31亿吨,比去年同期上扬3.3个百分点。日均装车数字也爬升至18.33万车,增幅4.1%。这些指标不仅刷新了历史同期记录,更凸显出物流通道的持续活跃。背后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机制的逐步深化,国民经济运行因而获得坚实底座。

煤炭作为核心物资,运输表现尤为突出。前七个月里,铁路共运送煤炭11.96亿吨,其中电煤占8.16亿吨。电厂库存得以维持高位,直接缓解了能源供应链的潜在压力。新疆、山东和山西等关键省区在汛期极端天气干扰下,依然通过优先检车、开通绿色通道等手段提升了效率。这种区域性应对策略不只是技术调整,更反映了基础设施韧性的提升。

陕西铁路学生返程高峰持续 多举措保障出行至9月初

西安火车站和西安北站这几天人流量明显大了许多,自8月20日起,日均发送旅客量就维持在30万人次上下,而且还在逐日增加。据三秦都市报报道,这主要是暑期收尾和高校开学叠加的结果,学生返程客流成了主力军。铁路部门预计,这种高峰态势会一直持续到9月4日左右。

面对这么大的客流压力,西安铁路局也没闲着。他们加开了不少热门方向的列车,比如往重庆、襄阳、神木这些地方,还增开了夜间高铁,像西安北到北京丰台、上海虹桥的线路,以此来提升夜间运输能力。新生和毕业生还能享受到专用售票窗口的服务,车站根据实时客流动态调整窗口功能,尽量让购票和候车过程顺畅些。这些措施看起来挺有针对性的,毕竟学生流和普通旅客混在一起,处理不好就容易乱套。

镇安隧道贯通推动西渝高铁建设,西安重庆时空距离骤减

隧道贯通了,在重庆市开州区,那条全长超过四公里的镇安隧道终于被打通,成为西渝高铁康渝段首个单洞双线长隧道。据央视新闻报道,建设者历时七百余天艰苦施工,全隧以四级围岩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相当大。施工方采用地质雷达探测岩层结构,配合长距离钻孔技术提前预判地质情况,动态调整施工方案,这种技术应用虽然常见,但结合实际地质优化支护设计,确实体现了工程管理的灵活性。

西渝高铁康渝段正线全长约四百七十八公里,设计时速三百五十公里,从安康西站出发,穿越陕西、重庆、四川三省市,最终引入重庆西站。这条线路是“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京昆通道和包海通道的交汇点。通车后,西安至重庆的旅行时间将从现在的六小时左右压缩至两个半小时左右。数字变化的背后,是高铁网络密度的显著提升。据公开资料显示,该线路还将连接成渝高铁、郑渝高铁等多条线路,形成更广泛的区域覆盖网络。

向塘西编组站540分钟极限换岔手术纪实

2025年8月25日下午,江西向塘西铁路货运编组站悄然启动了一项高强度作业。据新华社报道,这次行动的目标是更换一套重达170吨的新道岔,整个过程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以避免影响正常的铁路运营。作业持续到26日凌晨,最终用时540分钟,比历史记录的1050分钟大幅缩短。江南地区最大的货运编组站上演了这样一场精密操作,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参与这次作业的有400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外加11台挖掘机协同工作。现场指挥协调得相当到位,各个环节衔接紧密。新道岔的安装被形容为类似拼装积木,需要极高的精度和团队配合。铁路货运编组站的道岔更换向来是个复杂工程,涉及到轨道调整、信号系统对接等多重技术难点。这次效率提升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前期详细的规划和模拟演练。

瑞梅铁路片山庵隧道贯通背后的技术攻坚与区域意义

2025年8月27日,瑞梅铁路控制性工程片山庵隧道实现贯通。据科技日报报道,这座位于江西赣州安远县的隧道全长5公里,最大埋深332米,施工中遭遇反坡强富水段、断层破碎带、岩爆及高地应力区等多重地质难题。施工方采用地质雷达与超前水平钻探相结合的综合预报系统,实现对掌子面前方100米地质条件的精准判断,配合超前注浆、管棚支护和智能排水组成的立体防护体系,成功将月掘进速度提升至174米,有效控制了安全风险。

目前江西段隧道掘进量已达76422米,桥梁工程完成26502米,路基土石方量约1425万方,站前工程整体进度超过80%。下一步将同步推进站后工程建设,预计年底前实现安远、会昌、寻乌三座主要站房的封顶目标。这条设计时速160公里的国家一级电气化铁路,全线长度240.29公里,建成后将显著改善赣粤地区的交通网络格局。

大秦铁路货运量突破90亿吨,重塑能源运输新格局

大秦铁路累计货运量刚刚突破90亿吨大关,这一数字来自中国铁路官方八月二十一日的通报。这不是简单的统计更新,而是世界单条铁路货运量的新高峰。从山西大同延伸到河北秦皇岛,这条线路自一九八九年运营以来,就扛起了西煤东运的重担。年运量从最初的二千余万吨一路爬升,到二零一八年达到四点五一亿吨峰值,如今稳定在四点五亿吨水平。能源通道的角色,让它成为国家经济命脉的一部分,少了它,东部地区的电力供应可能就得打折扣。

技术创新是背后推手,三次大规模扩能改造,钢轨换到了第五代,更耐用也更抗压。牵引动力全部升级为国产大功率电力机车,载重八十吨的货车系列成了标配。动态监控系统全天候盯着运行状态,安全性和效率自然提了上来。这些改动不是孤立的,它们形成了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运输体系,后来应用到其他重载铁路项目里。据行业分析,这种模式的成功复制,为中国铁路网络扩张提供了模板,减少了对进口技术的依赖。

甘肃铁路千人共筑汛期安全防线

立秋刚过,甘肃的天气就变了脸。短时强降雨说来就来,8月18日那天,兰州、白银、临夏这些地方暴雨倾盆。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立马启动了降雨预警,整个系统动起来。会商研判、应急处置,干部盯控线路设备,一套流程下来,为的就是织密那张汛期安全网。据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透露,兰州站一小时的降雨量冲到12.2毫米,雨刚下十分钟就触发了限速警戒。包兰铁路那边更悬,水源区段最大连续降雨量接近29毫米,直接踩中了出巡和限速的红线。公司反应快,调整列车开行方案,对陇海铁路兰州西至兰州东区段采取限速,高铁和旅客列车的安全优先保障。

中企签约智利铁路项目,南美基建合作再进一步

2025年8月25日,中国铁建与智利政府在圣地亚哥首都大区伦卡市正式签署巴图科铁路项目合同。智利交通和电信部长胡安·卡洛斯·穆尼奥斯亲临现场并发表讲话,强调这一合作对当地交通网络的提振作用。仪式简单却意义重大,没有过多铺陈,直接切入主题。项目总长24公里,涉及新建连接金塔诺马尔市和巴图科市的客运专线,同时修建6座车站和6座铁路桥梁,并对现有货运线路进行修复改造。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制造的新能源电动车组将投入运营,这凸显了技术输出的核心优势。

智利政府推动的“30/30”近郊铁路计划旨在让居民在30分钟内抵达30公里外的目的地,巴图科铁路正是这一蓝图的关键部分。它将串联首都大区北部地区,与地铁3号、5号和7号线实现换乘,提升通勤效率。胡安·卡洛斯·穆尼奥斯在致辞中指出,这项工程不仅解决交通瓶颈,还着眼于区域平衡发展。智利国家铁路公司总裁埃里克·马丁补充说,中国企业的经验令人信服,项目有望缩小城乡差距,增强服务可持续性。这些官方表态透露出对合作前景的乐观,但背后藏着智利基础设施升级的迫切需求。

辽宁移动以技术创新提升沈白高铁通信体验

沈白高铁贯穿东北地区,成为连接重要旅游资源与城市群的经济纽带,也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东北振兴的关键力量。中国移动辽宁分公司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为这条高铁构建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让乘客在旅途中享受无缝连接的便利。据人民邮电报报道,这一举措旨在为东北文旅产业和区域经济注入数字动力。

列车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运行,车厢内对通信的需求不断增长,包括高清视频播放、在线会议和游戏体验。辽宁移动采用第四代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双频组网方案,结合2.6千兆赫和1800兆赫频段,有效应对高速移动场景的挑战。这套方案犹如给网络上了双重保险,既避免了高密度用户下的拥堵,又覆盖了隧道和偏远区域,确保信号无死角。测试数据显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峰值速率超过600兆比特每秒,用户在飞驰中也能保持流畅连接。

2025最美铁路人名单凸显铁路行业实干精神

8月22日,中央宣传部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联合发布了2025年“最美铁路人”名单,十位来自不同岗位的铁路工作者入选。据中国网报道,这些人物包括安全行车407万公里的高铁司机、在6米高空冒风抢修的接触网工、以及30年徒步检查桥隧的桥隧工。他们的事迹看似平凡,却折射出中国铁路系统的核心价值。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日常坚守构成了行业基石。

铁路安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济南局动车司机孔祥配七次担当新建高铁首发任务,兰州局工长陈永红在祁连山高寒地带守护供电安全,青藏集团桥隧工马万里用创新方法排查隐患。这些案例显示,安全不是偶然结果,而是专业精神和钻研精神的产物。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首位,据行业数据,这得益于无数铁路人的精益求精。但安全背后是持续的风险管理,孔祥配的经验表明,复杂线路操纵需要反复测试和调整。某种程度上,铁路安全已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可靠性的象征。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www.jttl.com.cn.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