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返程客流在高铁站台奔涌时,湘西山区的绿皮车厢正上演着另一番春运图景。挑着竹筐的村民将腊肉、山菌码放在改造过的列车货架上,电子秤的嘀嗒声与谈价声交织,形成独特的“流动集市”。这种持续数十年的春运场景,在今年首次迎来返程高峰期间展现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长沙客运段“春梅服务队”的青年乘务员们,在春运期间将值乘时间切割成双重任务:白天维持列车秩序,深夜整理助农货架。他们把车厢划分为干货区、生鲜区,用防水布隔离家禽运输区域,甚至为易碎农产品定制缓冲支架。这种源自日常运营的经验,在春运返程期保障了日均2.3吨农货的安全运输。
返程高峰带来的不仅是客流压力,更是农产品集中出山的机遇。服务队提前对接沿线37个村寨,根据城市年货需求调整运输品类。腊味组合装、野菜礼盒等应节产品通过列车抵达县城后,直接进入冷链物流系统,48小时内就能出现在长沙超市货架。这种“列车+冷链”的模式,使今年春运期间的助农销售额同比提升47%。
在客运服务方面,列车员创新推行“错峰售票”,允许村民用农产品抵扣部分票款。背着满篓柑橘的老人只需支付0.5元即可乘车,这种灵活结算方式在春运期间惠及1600余人次。列车还增设临时寄存点,方便村民在县城转乘长途客车时暂存货物,消除带着农产品换乘的顾虑。
十年间,这趟时速不足60公里的列车累计运送旅客超420万人次,运输农产品逾8000吨。当高铁时代不断刷新速度纪录,湘西的慢火车用另一种节奏诠释着交通网络的温度。在春运返程的人潮中,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维系城乡供需平衡的毛细血管,让深山里的年味与生计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