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之上,成眉线市域(郊)铁路的关键咽喉终于贯通。7月30日,岷江特大桥主跨完成合龙,这条连接成都与眉山的交通动脉跨过了最宽的一道自然阻隔。198米的主跨合龙,意味着桥梁主体结构风险最高的施工阶段宣告结束。
这座特大桥位于眉山段岷东新区站与眉山北站之间,横跨岷江的桥段总长768米。主跨合龙绝非简单连接,它要求两侧巨大的悬臂梁段在江面40米高空实现精准对接,最终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稍有偏差,后续的无砟轨道铺设及高速运行安全都将无从谈起。据四川日报报道,施工团队采用了“人机协同”的精密控制体系,将误差死死摁在毫米级别。这是场静默无声的较量。
工程的特殊性在于其结构形式。岷江特大桥采用了连续钢构梁设计,这在国内跑无砟轨道的高速铁路同类桥梁中非常少见。回头来看,选择这种结构既是挑战也是智慧,它能在保证大跨度的同时,提供线路平顺运行所需的刚度。成眉线将其列为最具挑战性的控制性工程之一,理由很充分。合龙成功,验证了当初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施工过程透着一股巧劲儿。主跨198米的桥面被分解为26个独立梁段,像搭积木般逐一浇筑成型。建设者先在坚实的桥墩上浇筑好起始段,然后往江心方向,左右两侧分别悬挑出巨大的挂篮。每个挂篮就是移动的空中工厂,钢筋骨架在里面绑扎,混凝土在里面浇筑、养护。合龙段的浇筑尤其关键,凝固过程必须均匀稳定,确保内力分布达到设计要求。这活儿,急不得也乱不得。水泥用量?每个标准梁段大约需要20吨,钢筋篮的紧密包裹确保了混凝土在开放高空环境下的固化质量。数字是表象,背后是对材料性能和施工环境的精确把控。
主跨合龙扫清了成眉线眉山段施工的最大障碍。现场消息称,整座特大桥预计将在8月中旬实现全桥贯通。这为后续的轨道铺设、电气化施工以及联调联试争取了宝贵时间窗口。成眉线作为重要的市域铁路,其意义在于拉近成都平原城市群的时空距离。岷江特大桥的突破,实质性地推进了这条经济走廊的物理连接。
桥梁合龙常被视为象征性节点,但专业角度看,它更是对结构安全基础的一次实质交付。毫米级的精度控制,罕见结构形式的成功实践,对后续跨江跨河的市域铁路建设提供了具体参照。技术细节或许枯燥,却支撑着未来列车的平稳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