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以来,芜湖站的候车大厅里人群明显密集起来。旅客们拖着行李箱,匆匆赶车,大多是学生模样和家庭组合。暑期接近尾声,返程客流就这么上来了。据芜湖站提供的信息,当前客流以学生返程和探亲出行为主,出行需求比前几周增长了不少。2025年暑运期间,从7月1日到8月31日,整个站预计发送旅客285万人次,同比增长7.9%。数据看着还行,但实际体验中,周末的客流量更突出,日均超过4.5万人次,高峰时能冲到5.5万。
铁路部门也没闲着,加开了多趟临客列车。目的地覆盖南京、合肥、阜阳这些短途热点,还有武汉、杭州等稍远城市。为了方便旅客,车站推出了“铁路e卡通”业务,说是能随到随走。但用起来怎么样?有些旅客反馈挺便捷的,节省了排队时间;也有人觉得在高峰时段,系统偶尔卡顿,毕竟人太多了。去年暑运发送量达到264.2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创了历史新高。对比一下,今年增长放缓了点,可能和经济大环境或出行习惯变化有关。
客流方向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成都、西安这些热门城市。通勤、旅游、探亲和商务混合在一起,学生和儿童占比不低。车站管理方面,增开临客是常规操作了,但服务优化还得加把劲。比如,引导标识可以更清晰点,避免旅客在站内转晕。个人观点,铁路部门应对高峰的经验丰富,但面对持续增长的客流,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服务仍需升级。否则,高峰期的体验难免打折扣。
返程客流呈现出“U”字型走势,开头和结尾高,中间相对平稳。这种模式今年也没变,说明暑期出行习惯挺固定的。从数据看,日均发送旅客4.23万人次,但周末波动大。引用芜湖站的说法,“客流高峰预计持续到8月底”。现在8月22日,正是高峰中期,压力不小。车站方面表示,通过增开临客和优化服务来提升体验,但实际效果得看执行细节。例如,临客的班次安排是否合理,能不能缓解拥挤。
整体上,暑期返程客流管理是个平衡活。既要保证运力,又不能过度投入造成资源浪费。铁路部门做得不错,但总有改进空间。比如,更多利用数据分析来预测客流峰值,提前部署。据中国铁路官网报道,类似措施在其他站点已有试点,芜湖或许可以借鉴。最后,客流高峰背后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和交通网络的发展。芜湖作为区域枢纽,角色越来越重要,未来挑战也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