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昆明的一场学术讲座悄然举行,由云南省滇越铁路研究会和红河州社科院联合主办,主题直指云南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特贡献。滇越铁路成了焦点,这条老铁路的故事被重新挖掘。据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报道,讲座吸引了50余位专家学者和爱好者,气氛严肃而专注。
云南抗战史长期被忽视,尽管其贡献巨大。吴宝璋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的知名学者,花了数十年研究这个领域。他的专著《云南抗日战争史》厚达20万字,基于海内外实地考察和档案查阅,许多观点已被官方采用。抗战时期的云南,地理位置特殊,既是后方基地,又是前线枢纽,战略地位复杂至极。
滇越铁路在那时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道,被称为“抗战大动脉”。它运输着武器、医疗物资和粮食,源源不断支持前线。这条铁路不只是物资通道,更是民族希望的象征,在至暗时刻撑起了抗争的脊梁。局势危急时,滇南军民甚至拆除了部分路段,防止落入日军之手。这种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精神,彰显了云南人民的坚定决心。
讲座中,吴宝璋首次提出云南是“大后方、结合部和最前线”的科学论断。这个观点从战略高度概括了云南的角色,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滇南抗战和滇越铁路的贡献被明确论证,填补了学术空白。据红河州社科院资料,这些发现让世人更全面认识云南抗战的复杂性。
历时三个多小时的分享,与会者深感收获。对云南和滇越铁路的作用有了更深理解,尽管这段历史曾一度被胜利的光芒遮蔽。现在,保护利用滇越铁路不仅是对过去的铭记,更是传承抗战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这条百年铁路还能发挥文化纽带作用,助力云南的发展。
从专业角度看,滇越铁路的研究仍需深化。历史细节往往被简化,但真实故事充满 nuance。笔者认为,这种学术活动能唤醒公众记忆,避免历史被遗忘。铁路不只是铁轨和火车,它承载着民族的血泪与荣耀。未来,或许更多档案会公开,揭示更深层的真相。讲座虽结束,思考却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