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云南文蒙铁路的大东山跨开河高速特大桥上,首座铁路装配式桥墩浇筑顺利完成。这事儿在云南可是头一遭,据云南日报报道,该桥墩采用工厂化预制和现场装配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施工的套路。大东山跨开河高速特大桥是双线桥,全长两千四百余米,共七十四跨七十五个墩台,其中五十六号至七十三号墩采用双柱预制装配式圆形空心墩加帽梁形式。通过系统化设计、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和数字化管理,项目实现了安全质量可靠、低碳环保和资源节约的目标。装配式施工免去了大量支架模板的搭设,减少了现场作业量,自然提高了效率。
连接方式上玩了些新花样,墩柱与承台采用后期浇筑浇杯口无收缩混凝土锚固,双节墩的上下节间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墩柱与墩帽则靠波纹钢管灌浆连接。这些新型连接不仅强度高、可靠性好,还简化了施工流程。数字化技术辅助构件制造,确保精准度,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模拟施工过程,优化了安装,避免了碰撞和错误。另外,项目尝试了M50干硬性砂浆和C50补偿收缩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等高性能材料,旨在提升桥墩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材料的选择挺大胆,如果效果理想,或许能推广到其他工程。
文蒙铁路来头不小,它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西南沿边铁路,也是云南省“三横四纵”铁路网骨架的重要部分。这条铁路客货兼顾,还承担部分文山与昆明间的城际客运任务,对云南沿边地区的国土开发、乡村振兴、区域均衡发展以及边疆稳定意义重大。中铁八局承建的四标段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境内,线路总长三十三公里余,控制性工程是中岭山隧道,主要涉及路基、桥梁、隧道、站场及铺轨等。蒙自那边地形复杂,施工难度不小,但装配式技术或许能缓解一些压力。
从行业视角看,装配式桥墩的应用是铁路建设向工业化、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它不只提升施工效率,还呼应了低碳环保的潮流。减少现场作业意味着更低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这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不过,挑战依然存在。新材料的长期耐久性需时间检验,装配式工艺的普及也依赖产业链的成熟。云南这一步迈得稳,但后续得看实际运营表现。如果成功,或许能带动更多地区采纳类似技术,加速铁路建设的现代化。
这次浇筑完成虽是个局部事件,却折射出中国基建的创新活力。铁路建设不再只是埋头苦干,更多科技元素融入其中。未来,装配式桥墩或成为常态,但眼下还得脚踏实地,确保质量过关。据项目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聚焦数据监控和性能评估,为更大范围应用积累经验。云南的铁路网络正逐步完善,这桥墩只是其中一环,却可能开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