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央宣传部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联合发布了2025年“最美铁路人”名单,十位来自不同岗位的铁路工作者入选。据中国网报道,这些人物包括安全行车407万公里的高铁司机、在6米高空冒风抢修的接触网工、以及30年徒步检查桥隧的桥隧工。他们的事迹看似平凡,却折射出中国铁路系统的核心价值。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日常坚守构成了行业基石。
铁路安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济南局动车司机孔祥配七次担当新建高铁首发任务,兰州局工长陈永红在祁连山高寒地带守护供电安全,青藏集团桥隧工马万里用创新方法排查隐患。这些案例显示,安全不是偶然结果,而是专业精神和钻研精神的产物。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首位,据行业数据,这得益于无数铁路人的精益求精。但安全背后是持续的风险管理,孔祥配的经验表明,复杂线路操纵需要反复测试和调整。某种程度上,铁路安全已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可靠性的象征。
服务升级同样关键,杭州客运段列车长车菲菲为视障旅客提供暖心服务,深圳北站服务队长李元推出跨境旅客“四通服务”,南宁东站民警高明伟带伤救助轻生少年。这些细节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系统化服务改革的体现。铁路部门长期强调“人民铁路为人民”,但在实践中,服务本色往往通过个体行动实现。车菲菲的做法引发了同行效仿,据内部交流,更多客运段开始培训特殊旅客辅助流程。服务不是口号,而是具体操作中的温度传递。
创新驱动变革,西安局货装值班员王婷婷推动“公转铁”运输模式改革,这直接关联到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目标。济郑高铁联调联试中,孔祥配团队攻克复杂线路操纵难题。创新亮色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公转铁改革涉及多部门协调,王婷婷的实践显示了基层推动力的重要性。铁路不仅是交通脉络,还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从宏观视角看,这些创新验证了铁路在交通强国中的先行角色。
主观来看,最美铁路人的价值超越个体表彰。他们代表了行业精神坐标——安全底色、服务本色、创新亮色交织成中国铁路的时代画卷。但这不是终点,铁路发展仍面临挑战,如高负荷运营下的维护压力。铁路人的美在于务实行动,而非抽象荣誉。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基础设施进步依赖于人的专业性和责任感。未来,随着交通强国建设深入,这种精神需持续传承。铁路延伸的不只是轨道,还有无数工作者的奋斗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