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甘肃的天气就变了脸。短时强降雨说来就来,8月18日那天,兰州、白银、临夏这些地方暴雨倾盆。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立马启动了降雨预警,整个系统动起来。会商研判、应急处置,干部盯控线路设备,一套流程下来,为的就是织密那张汛期安全网。据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透露,兰州站一小时的降雨量冲到12.2毫米,雨刚下十分钟就触发了限速警戒。包兰铁路那边更悬,水源区段最大连续降雨量接近29毫米,直接踩中了出巡和限速的红线。公司反应快,调整列车开行方案,对陇海铁路兰州西至兰州东区段采取限速,高铁和旅客列车的安全优先保障。
甘肃这地方,土质多是湿陷性黄土,遇水就容易出事。路基塌陷、山体落石,风险不小。铁路局用了卫星遥感这些高科技手段,雨情汛情掌握得精准。组织职工冒雨排查,高堤深堑、滨河路堤、隧道口边仰坡,这些重点地段一个不落。侧沟、截水沟的排水系统及时疏通,轨道车开起来,添乘频次加密,专人24小时盯着跨黄河大桥的桥墩和水位变化。科技加人力,风险防控到位了。兰州西工务段干了连续13小时的地面巡查、轨道车检查,限速区段逐级恢复常速。到8月19日上午10点多,线路基本恢复正常。本轮降雨中,段里对2站次5区间实施了限速警戒,动员近千名网格员和巡查人员投入防洪防汛。他们连轴转,作风过硬,铁路运输安全畅通没出大问题。
从专业角度看,这种响应机制挺有效。湿陷性黄土的地质特性决定了防汛必须主动出击,不能等出事再补救。卫星遥感的应用提升了预警精度,但人力巡查依然是核心。毕竟机器再聪明,也替代不了现场经验的判断。据甘肃省气象部门消息,暴雨、强对流和山洪灾害预警频发,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强化山洪灾害和城市内涝防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这思路没错。不过,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频繁,现有的安全网还得不断升级。人力投入大,成本高,长期看需要更智能的监测系统来减负。
铁路防汛不是孤立的活儿,得和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协同作战,才能织密那张网。这次甘肃的做法值得借鉴,但各地情况不同,照搬可能不灵。黄土高原的地质隐患别处未必有,所以防汛策略得因地制宜。科技手段普及了,但基层执行力的差距仍然存在。有些地方监测设备老旧,人员培训不足,遇到突发情况容易手忙脚乱。从这次事件看,兰州局集团公司的响应还算及时,避免了更大损失。但反思一下,预警系统能不能再提前点?雨情预测的准确性提升空间很大。
汛期安全网织得密不密,关键看细节。排水系统疏通不及时,一个小漏洞就能酿成大祸。职工冒雨作业,辛苦是真辛苦,但安全规程必须严格执行。偶尔听到现场反馈,说设备维护压力大,人手紧张。这问题不是甘肃独有,全国铁路系统都面临类似挑战。投资科技是方向,但也不能忽略人的因素。培训要加强,应急预案要常更新。据一些一线工作人员透露,雨天的巡查强度高,疲劳作业难免,这得从管理上优化排班和保障。
甘肃这次应对展示了铁路防汛的典型模式,科技与人力结合,层层排查,主动避险。效果不错,但没到完美。未来,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时监测和智能响应会变得更高效。眼下,还得靠那千把人奋战一线,守护安全。他们的努力值得肯定,但系统性的提升需要持续投入和创新。防汛是场持久战,安全网织得再密,也得时时修补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