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07日,国庆长假的喧嚣已近尾声。在益阳南站,几天前派发的手工月饼和温热茶饮所带来的暖意,或许还留在一些旅客的记忆里。候车大厅被临时布置成一个“中秋驿站”,这种做法在过去的高铁站运营中并不算常规操作。
这并非一个孤立的场景,将时间线稍稍拉长,会发现这是铁路系统近期一系列动作中的一环。根据中国铁路方面发布的消息,从九月底开始,一场名为“我的铁路风景”的活动就在全国多个站点铺开。最初,它更像是一次内部的文化建设,比如在梅州西站,铁路职工们分享着自己的工作故事。但很快,这种内部叙事就溢出到了公共空间,直接面向旅客。
当广州南站、娄底站的候车厅里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时,这可以被看作是节庆期间一种常规的、旨在烘托气氛的快闪活动。这类活动形式直接,易于调动集体情绪,其功能性相当明确。但是,当海口车务段在棋子湾站候车厅里引入昌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时,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微妙的偏移。
“非遗进高铁”,这个提法本身就很有意思。它不再是单纯的情感调动,而是文化内容的植入。车站,这个传统意义上纯粹的交通枢纽、一个人们只想尽快离开的“非地”,开始被赋予新的功能属性。它尝试成为一个临时的文化展示窗口,一个让“山海黎乡”的文化肌理,能够触达南来北往旅客的平台。这种做法,比起简单的歌唱活动,显然需要与地方文旅部门进行更深度的联动,操作层面也更复杂。
我的看法是,铁路系统正在进行一次颇具价值的探索:即如何重塑车站的公共空间属性。过去,我们对车站服务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准点、安全、便捷等核心运输指标上。而现在,从派发月饼的温情牌,到引入非遗的文化牌,再到张家界西站甚至加入了反诈普法宣传的实用牌,这些举措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服务的延伸。铁路部门似乎意识到,旅客在候车时那段“空白”的时间,是一种可以被有效利用的资源。
看下来,这些活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一种因地制宜的特点。广州这样的一线枢纽站,做的是大流量、强氛围的快闪;益阳南站,则侧重于传统节日的温情共鸣;而棋子湾站,依托当地独特的黎乡文化,打出了差异化的牌。这种灵活性值得肯定,它避免了全国“一盘棋”的僵硬感,让服务更贴近地方实际。
但这套组合拳背后,真正值得探讨的是其可持续性。节庆期间的“烟火气”营造相对容易,因为有节日的“势”可以借。当长假结束,旅客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工,候车厅恢复平日的冷静与匆忙,这种温情和文化植入是否还能继续?如果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节日限定,那么其对于改变车站“冷漠”形象的长期效果,恐怕要打个问号。
把候车大厅变成一个有内容、有情感连接的“第三空间”——这或许是铁路运营方的一个远期目标。它不再仅仅满足旅客“从A点到B点”的物理位移需求,而是开始关心旅客在途中的情绪价值和文化体验。这无疑是一次从功能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尝试,方向是对的。只是,如何将这种节庆期间的集中式“表演”转化为常态化、低成本、可复制的服务模块,考验的将是管理者的智慧和执行力。毕竟,旅途的烟火气,不能只在过节时才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