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八月以来,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针对超过1700名新入职职工的系统化教育培训,正成为外界观察该行业人才战略的一个窗口。根据该集团发布的信息,累计举办的90余场次培训,其目标远不止于让新人熟悉岗位,更深层的意图在于塑造一种行业认同感和职业敬畏心。
这种培训体系的设计,透露出一种超越常规入职引导的战略思考。它并没有将技能传授作为唯一或首要任务,而是将思想素质的培养置于突出位置。所谓的“入路第一课”,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责任与使命的深度对话,旨在让这些刚刚踏出校门的年轻人,迅速理解铁路这一庞大系统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这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在一个高度依赖规则和纪律的行业里,构建个体责任感的必要步骤。没有这个作为基础,任何后续的技能培训都可能失去准星。
安全教育被提升到了一个几乎无以复加的高度,这在铁路系统内部并不令人意外。但昆明局的做法,似乎更侧重于体系的构建而非零散的告诫。通过常态化的安全教育,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业标准固化为新职工的肌肉记忆。这种做法的背后,是一种清晰的风险管理逻辑:在铁路运输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安全意识必须成为一种本能,而非仅仅是写在手册上的条款。
“师徒结对”机制的持续深化,是整个培训体系中最具传统色彩,也或许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环。据昆明局集团方面介绍,导师的选拔标准极为严格,不仅要求技术精湛,更强调作风和责任心。这种安排,显然不是简单地找个师傅带徒弟。它试图解决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普遍难题:如何传递那些无法被量化、难以言传的“工匠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精益求精的作业态度,这些是任何培训课程都难以完全覆盖的,却恰恰是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关键软实力。通过师徒之间朝夕相处的言传身教,这种隐性知识和职业操守才得以有效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大规模的新职工培训并非孤立事件。它与该集团的年度人才培养计划,例如优秀青年人才培训、计量管理人员专项培训等项目,形成了有机联动。这表明,新职工的入职培训只是一个起点,后续还有一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在等待着他们。这种从“点”到“线”再到“面”的人才培养布局,显示出企业对于人力资本长期投资的决心。
此外,与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产教融合合作,更是将人才培养的触角延伸到了产业链的前端。通过共建培训基地和实训平台,企业得以更早地介入人才培养过程,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这种模式打破了过去学校和企业之间相对割裂的状态,让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够更紧密地结合。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为企业自身储备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也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说到底,昆明局集团的这套组合拳,反映出大型国企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种深刻转变。它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招人”和“用人”,而是转向了更复杂的“育人”和“留人”阶段。通过一个系统化、多层次的培养体系,为新职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是对个体成长的负责,也是对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投资。这种做法的成效,或许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显现,但它对于塑造一支高素质、高稳定性的铁路人才队伍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值得行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