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站的售票大厅里,职工孟煜结束当天工作后没有急着回家。他熟练地拐进走廊尽头的房间,半小时后带着舒展的眉宇走出门。这个改变源于车站党委2022年创建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如今已成为两千多名职工调节状态的“充电站”。
总投入75万元建设的标准化心理疏导室,配备着从心理咨询室到音乐疗愈舱的完整设施。10个车间健康屋里,云诊健康检测仪能生成个性化压力评估报告,按摩椅和跑步机则承担着物理放松功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雅珅带领的四人团队,让专业心理服务覆盖到每个班组。
区别于传统说教式心理辅导,该站开发了“双线并重”服务模式。线上平台每周推送原创心理漫画,累计阅读突破2万人次;线下沙盘推演活动让职工在游戏中释放压力。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培训掌握心理问题识别技能,能及时为情绪异常的同事安排“一对一”疏导。
全年5场专题讲座、8次车间座谈的固定安排,配合每季度更新的心理课程,形成持续性的知识普及链条。2023年两次全员心理调查覆盖1400余人次,精准定位出220名需要特别关注的职工。针对行车调度等高压岗位设计的专项辅导方案,正在将服务从普惠式向定制化升级。
这种立体化服务网络带来的改变体现在细微处。售票员李颖慧手机里存着53期心理学专栏推送,她说这些实用技巧帮助自己化解了多次服务纠纷。设备车间老张通过健康屋体检发现早期高血压,及时调整避免了病情恶化。数据显示,该站职工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比例同比提升40%。
呼和浩特站的经验证明,心理健康投入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当职工学会用科学方法调节压力,服务差错率下降的同时,旅客满意度持续攀升。这种良性循环正在为铁路系统提供可复制的管理样本——关爱职工心理健康不是成本支出,而是值得长期投入的战略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