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九月底沈白高铁正式通车,到今天(2025年10月19日)算来也有二十来天了。对于抚顺这座城市而言,这无疑是年度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高铁带来的“速度红利”,一个老生常谈的词,这次却显得格外有分量。最直接的体现,大概就是新宾站外排队等候直达筐子沟赏枫专线的游客,社交媒体上那些火红的枫叶照片,至少证明了一件事:路通了,人就真的会来。
将抚顺建设成“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后花园”,这个定位已经提了很多年。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抚顺的转型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坐拥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森林覆盖率和大伙房水库这样的核心生态资源,却长期面临着“好酒困于巷深”的尴尬。过去,从沈阳市区到抚顺的任何一个核心景区,没个把小时的颠簸车程几乎不可能。现在,高铁将时空距离压缩到了半小时以内,过去制约文旅发展的最大物理障碍,可以说在理论上被清除了。
然而,物理障碍的清除只是第一步。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高铁带来的客流是“流量”还是“留量”?根据抚顺官方发布的规划,一条总长三百多公里的“福顺满乡文旅路”正在成为现实,它试图将散落的近百个景点串珠成链。这个思路是清晰的,旨在解决游客抵达抚顺后的二次交通问题,形成所谓的“快进慢游”模式。但真正的考验,在于链条上的每一个“珠子”是否足够精致、足够有吸引力。
高速交通工具的悖论在于,它既能迅速地把人带来,也能同样迅速地把人送走。如果游客体验的终点,仅仅是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换个地方看山看水,那么“后花园”的定位就可能落空,沦为大城市周末短途游的一个备选项,而非必选项。从这个角度看,抚顺面临的挑战,已经从如何“引客”转向了如何“留客”。这不再是单纯的基建问题,而是关乎旅游产品深度、服务质量和文化内涵的综合性课题。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抚顺近些年在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上付出的努力。抚顺发布平台曾多次报道过西露天矿的生态治理工程,那个曾经巨大的城市伤疤,如今已是绿意盎然,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故事。包括月牙岛、高尔山等城中景区的持续升级,也确实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宜居性和吸引力。这些都是构建“后花园”定位的坚实地基,说明抚顺的转型决心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远比修一条高铁线路要漫长和复杂。
抚顺市文旅部门负责人石毅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要优化景区配套设施,发挥生态旅游对康养等产业的带动作用。这话虽然官方,却切中了要害。所谓的“配套”,绝不只是停车场和游客中心。它可能是一家味道地道的满族特色餐馆,一间能让人安然入睡的干净民宿,甚至是一个景区里规划合理的卫生间布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共同构成了游客的综合体验,并最终决定他们是否愿意再次光临,是否会向朋友推荐。
沈白高铁的开通,为抚顺的“后花园”叙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开篇。它像一个强有力的杠杆,有机会撬动整个城市的文旅格局。但杠杆的另一端,需要的是足够分量的产品和服务去承接。速度红利是一次性的,而由体验和服务构成的口碑,才是可持续的。抚顺拿到了这张宝贵的入场券,但真正的比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