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深夜的庄河北站信号作业现场,一群年轻人正以精确到毫米的操作保障着春运返程线的畅通。他们的工作服上沾着检修油渍,手中检测仪的红绿指示灯在寒夜中交替闪烁,构成铁路春运保障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技术防线。这组平均年龄不足28岁的团队,是大连电务段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的缩影。
面对春运期间日均处理2000余组道岔信号的工作强度,该段通过独创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化解了技术断档危机。新入职人员需经历现场认知、基地实训、再实践的循环淬炼,这种将课堂搬进检修车间的做法,使青年职工对ZD6转辙机等核心设备的故障排查时间缩短40%。2023届毕业生李知滨经过半年系统训练,已能独立完成丹大线12个站场的联锁调试,这种成长速度在传统师徒制中需要三年时间。
技术比武擂台成为检验能力的试金石。段内每年组织37个工种的技能竞赛,覆盖信号调试、联锁系统维护等关键岗位。2018年以来,这个不足千人的单位累计培养出48名局级技术能手,其中5人在全国铁路行业技能大赛中跻身前十。竞赛成绩直接关联岗位晋升的设计,促使35岁以下青工100%参与年度技术考核,形成“白天练实操、晚上学理论”的良性循环。
人才评价体系的革新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桎梏。“四库一档”管理系统将联锁师培养周期压缩至五年,通过施工联检真实作、月培训考核等12项量化指标,动态筛选技术骨干。29岁的孙文博正是借此机制,从普通信号工成长为丹大线改造项目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9项设备改造攻关。目前该段已有20名青年进入局级专业人才库,7人在联锁骨干培训中取得集团前十。
在春运返程高峰的压力测试下,这些年轻技术者展现出超预期的应变能力。他们主导开发的提速道岔便携式试验台,使应急抢修效率提升60%;防洪视频光电集成箱改造项目,将设备故障率控制在0.3%以下。当返程客流单日突破85万人次时,正是这些精确到毫秒的信号控制系统,确保了东北铁路网的高效运转。
大连电务段的人才战略揭示着现代铁路发展的深层逻辑:当5G智能调度系统逐渐普及,高铁自动驾驶技术日臻成熟,真正支撑庞大运输网络的仍是扎根现场的技术力量。这些在实训基地拆装过上千次转辙机的年轻人,用油渍斑斑的电路图纸和精准的示波器曲线,在钢铁轨道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铁路人的职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