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8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跨过中国铁路闸机的外籍面孔,比去年同期多出三成。中国网引用国铁集团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清晰信号:签证便利化政策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跨境流动。这并非孤立现象,广深港高铁1500余万人次的跨境旅客洪流,中老铁路近14万人次的稳定输送,共同勾勒出区域互联的活跃图景。
政策松绑是引擎。国家层面过境免签的持续优化,让短期停留的外国旅客不再被繁琐手续困扰。边境口岸感受最直接,绥芬河站开往俄罗斯的国际列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跨国通勤。时间成本压缩到这种程度,边境贸易、探亲访友自然活络起来。运能释放则是基础保障。上半年日均超1.1万列旅客列车在轨道上飞驰,新线如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日照站等节点投入运营,复兴号新组持续扩充运力池子。没有这张越织越密的铁路网,再宽松的政策也难以承接激增的需求。
旅游专列成了意外赢家。972列特色列车呼啸而过,同比增长超过两成。“熊猫专列”、“京和号”这些品牌名字开始嵌入外国游客的行程单。铁路部门搞联动算盘打得精——酒店、景区捆绑销售,“旅游列车+”的玩法把车厢变成了移动的旅游商城。适老化改造和新型票制如计次票、套票覆盖72条线路,算是把细分市场摸透了。表面看是服务升级,深层次则是铁路从运输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艰难转身。安全仍是底线。极端天气预案和安检强化属于常规动作,国铁集团明白,任何重大事故都可能瞬间浇灭这波开放红利。
跨境铁路运量两位数增长当然亮眼,但结构性问题仍在。比如中老铁路13.9万人次的绝对量,相较广深港仍有数量级差距。东南亚市场潜力远未释放,基础设施互联和通关效率还是瓶颈。旅游专列热度能否持续也存疑。靠主题包装和资源整合能火一时,但服务标准国际化、多语种支持等软实力,才是留住高端客群的关键。免签政策给了入场券,铁路服务品质决定游客会不会再来。
外籍旅客数字跳涨,本质上是中国对外交往便利度的温度计。铁路作为物理纽带,其运能提升与服务迭代同步匹配政策开放步伐,才能让“欢迎”不止于口号。跨境列车跑得快,更需跑得稳、跑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