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还在下。包兰铁路杭锦旗至碱柜区间18日晚彻底中断,山洪直接冲垮了路基。新华社发布的现场照片触目惊心,铁轨悬在泥水里,道床被掏空。铁路部门反应算得上迅速,当晚就拦停了所有列车,14列折返,13列停运。呼和浩特站、包头站那些地方,退票窗口全开了,大巴车一辆接一辆转运滞留旅客。效率值得肯定。
抢险队动作也快。760多人带着41台挖掘机装载机冲上去,片石运了21车,石砟22车往里填。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的人说,拼着命抢通。但说实话,这种场面近几年见多了。铁路防洪标准跟不上极端天气的节奏。包兰线这段,地质条件本就复杂,遇上短时强降雨,山洪说来就来。设计时的水文数据,搁现在看保守了。基础工程老化问题同样存在。铁路部门透露,部分区段排水设施还是上世纪产物,暴雨一来根本扛不住。这隐患不是今天才有。
灾害应对流程倒是成熟了。启动应急预案、停运、抢修、转运,一套流程跑下来没出大乱子。值得提一句旅客安置,没听说大面积滞留。可总这么被动抢险不是办法。投入的人力物力惊人,社会成本更高。每次中断都是连锁反应,货运停滞,旅客行程全乱。经济损失没人细算过,但肯定不小。防洪该升级了。沿线监测点密度得加大,实时预警系统要更灵敏。关键区段的挡墙护坡,得用更高标准重建。钱要花在灾害前头。工程专家私下聊过,有些地段甚至要考虑局部改线,避开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这当然是大动作,可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只会更频繁。现在不咬牙投入,将来成本翻倍。
现场传来的照片里,抢险人员踩着泥水搬石料。致敬这些一线工作者。但光靠人海战术堆不出安全线。北方铁路的防汛体系,该从根子上动手术了。硬件升级、智能监测、风险预判,缺一不可。这次水害再次敲了警钟——防御标准滞后于现实威胁。雨停之后,该有真正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