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高铁禁吃泡面”突然冲上热搜。这事儿闹得挺有意思——翻遍12306官网压根找不着白纸黑字的禁令。所谓规定,不过是建议乘客“别在车上整那些味儿冲的食物”,比如泡面榴莲之类。据12306上海客服对澎湃新闻的原话:“我们没什么要求,吃泡面也没额外限制。”可北京客服转头跟《新京报》解释时,重点变成密闭空间气味影响他人舒适度。
两边吵得凶。支持禁食的拿公共空间说事。杭州网友“奶茶不加糖”在社交平台抱怨过:“上次旁边大哥吃红烧牛肉面,整个车厢都是香精味,戴着口罩都差点吐了!”气味侵扰成了核心论点,尤其对孕妇或呼吸道敏感人群确实难熬。社会学学者近期在媒体访谈中提到个趋势:当代公共礼仪正从“不伤害他人”转向“不引起不适”。
反对声浪更高。学生小李算过账:六小时车程,两桶泡面比高铁盒饭省四十块,“够吃顿火锅了”。据《新京报》市场调查,高铁基础餐食25元起跳,高端套餐标到65元。而超市货架上的泡面均价不过10元。价格差摆在那儿,工薪阶层用脚投票。网民“wq_fox720412”更尖锐:“不就是怕泡面抢了高价盒饭生意?”
深层矛盾其实是公共空间权益分配的老问题。乘客当然有权选择廉价速食,但当个人行为侵入他人感官领域,自由就得重新划线。日本新干线早搞出饮食车厢的分区管理,既照顾吃泡面的需求,又隔离气味干扰。国内专家在澎湃新闻专栏提过类似方案,可惜铁路部门至今没动作。
说到解决方案,光指望乘客自觉不够。高铁餐饮服务本身该背锅。常年被吐槽品类单一价格虚高,逼得普通人只能揣泡面上车。要真禁了泡面却不改善餐食供应,等于变相剥夺部分消费者的选择权。有餐饮行业分析师在财新网指出,高铁餐成本结构存在优化空间——规模化采购能压价三成左右。
公共意识升级倒是共识。大陆自媒体“薪视角”上周发过篇爆文,强调“为他人着想”不该是道德绑架,而需转化为可操作的规范。比如吃泡面时主动去车厢连接处,或避开客流高峰时段。毕竟高铁不是自家厨房,权利边界得靠相互试探才能厘清。
吵来吵去,泡面早不是重点。真正考验的是公共服务如何平衡多元需求。设专用车厢或降价餐食都是路子,但比技术方案更缺的,或许是那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