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分钟。从成都东站到重庆沙坪坝,一杯咖啡尚未凉透的时间。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7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披露,建设中的成渝中线高铁将实现时速400公里商业运营,彻底改写中国西南两大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
这个数字背后是技术攻坚的实质突破。目前我国350公里时速高铁网络虽已覆盖近7000公里,但400公里运营属全新量级。安路生证实该项目正推进时,未提及具体技术方案,但工程挑战显然超越既有京沪、京广等干线。据发布会实录,暑运期间多条干线刚实现350公里达速运行,成渝中线的目标直接跨越了现有技术天花板。
时空压缩效应将重构区域产业布局。目前成渝间每日开行高铁频次已达9分钟一班,日均人员流动超百万——这些数据来自国新办发布厅。当通勤时间从当前1小时左右压至50分钟,同城化想象开始具象化。参考京津冀1小时通勤圈、长三角公交化运营的先例,生产要素流动效率的提升可能催生新的产业集群分布模式。不过,配套的跨城治理机制能否同步跟上,仍是未知数。
更值得琢磨的是安路生同步释放的规划信号。他在同一场合透露“十五五”铁路发展规划编制已启动,重点锁定路网完善、运输效能与物流成本。将成渝中线置于该框架下观察,其意义显然不止于一条城际快线。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十四五”期间已增至6.6万公里,但路网密度仍具提升空间。这条试验性高速走廊若验证成功,或为西部高原、山地地形的高铁建设提供新范式。
至于票价?发布会上未涉及。参照既有350公里高铁的定价机制,时空成本的削减必然伴随经济成本的权衡。但对企业而言,供应链时效提升带来的隐性收益可能更具诱惑。某制造业物流总监私下算过账:原材料每节省1小时在途时间,仓储周转率就能提升3个百分点——这类微观经济账本,恰是宏观基建投入最实在的注脚。
国铁局选择此时释放节点信息颇具深意。上半年全国铁路客流同比增6.7%创历史新高背景下,超前布局更高速度网络暗合需求增长预期。安路生特别强调80%铁路运力保障着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高速客运专网的扩张实际在为货运通道腾挪运能。这种客货分离的战略级调度思维,在成渝通道的复合功能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发布会结束前,记者注意到投影幕布上的线路示意图倏然熄灭。那条连接成都与重庆的红色弧线隐入黑暗,但400公里时速带来的震荡波,正沿着西部经济主动脉持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