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2025年度“最美铁路人”发布仪式正式结束,这场活动从广大铁路职工中评选出十位代表,他们的劳动经历生动呈现了一线工作的核心品质。据高铁网报道,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个体成就的展示,更是整个铁路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资深记者,我认为这种宣传方式远比传统说教更有感染力,因为它基于真实人物和事件,容易引发同行共鸣。
马万里,西宁工务段的一名桥隧工,在高原铁路上守护了三十年。他的工作简单却至关重要:一把检查锤、一个钢卷尺、一支手电筒,就成了日常伴侣。走过了3.6万公里里程,相当于绕地球近一圈,但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用脚步验证每寸钢轨的安全。据西宁工务段资料,他练就了“马金锤”的本领,能通过敲击声判断桥梁隧道的微小损伤。这种细致和坚持,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它源于对职业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责任。高原环境本就艰苦,缺氧、低温、孤寂,但马万里日复一日的坚守,让人看到铁路人那种近乎固执的追求卓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际行动,这才是铁路精神的内核。
另一位代表陈永红,来自张掖西综合维修车间,驻守祁连山地区。高寒缺氧和恶劣天气是常态,一次八级大风将铁皮吹上接触网,砸坏设备,影响高铁运行。据张掖西综合维修车间报告,陈师傅带领工友顶风冒雪,仅用19分钟完成6米登高维修,这速度在平原都难达到,更别说在极端环境下。他的故事突显了业务过硬和应急能力,背后是无数次的实战模拟和团队协作。铁路安全往往取决于这种瞬间反应,陈永红的例子证明,训练有素的一线职工是国家动脉的守护者。从个人到集体,这种精神传递出不怕困难、坚守阵地的价值观。
中国铁路总里程达16,2万公里,高铁占4.8万公里,据国家铁路局数据,这些数字背后是跨越复杂地质和恶劣环境的巨大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铁路的畅通保障着经济稳定和民生幸福,但这一切离不开无数像马万里和陈永红这样的职工。他们的努力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系统协作的结果。铁路精神在这里凝聚成一种动力,推动着行业向前发展。在我看来,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奉献,更是一种现代职业素养的体现,它结合了技术创新和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进入新时代,铁路事业也面临新挑战。越来越多青年加入这个行业,他们需要接过老一辈的担子,成为中流砥柱。传颂“最美铁路人”的故事,是为他们树立榜样,弘扬先进品质。但这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适应新环境下的传承。例如,数字化和自动化正在改变铁路工作,青年职工可能更依赖科技,但核心精神如细致、坚守、合作依然不变。从个人故事到行业宏观,这种螺旋递进的结构让我们看到,铁路精神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行动的总和。
作为记者,我观察到这些发布仪式的影响力正在扩大。它不只是一场活动,而是文化建设的部分,帮助塑造铁路职工的新旗帜。但也有一些隐忧,比如如何避免形式化,确保故事真实传播到基层。据一些铁路职工反馈,这种宣传确实激励了他们,但需要更多持续性的跟进,而不是一次性事件。总体而言,2025年度的“最美铁路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案例,展示了在现实工作中如何践行铁路精神。未来,期待这种精神能融入日常,成为行业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