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长沙市雅礼中学2509班的学生们踏入中南大学天心校区轨道交通安全重点实验室。这次参观不是简单的课外活动,而是一次直面中国高铁核心技术的体验。轨道交通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伟教授首先带来专题报告,题目是“风雨兼程三十年,与中国高铁速度共辉煌”。据掌上长沙报道,周伟详细讲述了高速列车研究中心自1994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团队坚持科技报国使命,弘扬吃苦耐劳精神,不断突破空气动力学和碰撞安全技术。学生们听得专注,偶尔低声交流,显然被这些专业内容吸引。
报告结束后,周伟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核心区域。国际首创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动模型实验系统和轨道车辆实车碰撞实验系统呈现在眼前。这些设备不是摆设,而是支撑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先的关键。周伟讲解工作原理,重点提到短距高能驱动与无损制动技术。学生们围观200公里每小时的高速动模型弹射试验,模型呼啸而过,瞬间加速到极速。那一刻,实验室里静默片刻,随后爆发低声惊叹。这种直观展示,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说服力。
参观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看,还问。他们对耐撞性安全防护技术特别感兴趣,追问细节如何保障实际运营安全。周伟一一解答,强调这些技术已应用于复兴号列车。据中南大学实验室资料,实车碰撞系统能模拟各种事故场景,确保设计万无一失。这种深度互动,让学生们感受到科研的严谨与创新。
活动尾声,一名学生分享感言,说这次经历让他们看到中国速度背后的科技工作者付出。世界瞩目的高铁成就,不是偶然,而是几十年坚持的结果。科技报国的种子,或许就在这样的瞬间种下。作为记者,我认为这种实践活动极具价值。它连接了课堂知识与现实应用,让学生们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亲眼见证国家工程的实力。中国高铁的领先,不仅体现在速度,更在于安全与创新的结合。这种教育方式,能激发年轻一代投身科技领域的热情。
实验室参观虽短,影响却可能长远。中南大学团队三十年的坚守,正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学生们离开时,脸上带着思考的表情。他们或许还没完全理解所有技术细节,但中国高铁的魅力已深入人心。未来,这些年轻人中可能有人会加入科研行列,继续推动轨道交通发展。这次活动,不只是参观,更是一次启蒙。中国高铁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