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通铁路

连通你的世界

从中原铁路的“歌迷专列”看市场化运营的纵深推进

凌晨两点多,一趟为刚结束演唱会的歌迷们定制的高铁G4838次列车从郑州东站开出。这事儿放在几年前,恐怕没多少人能想到。铁路系统,尤其是中原这样路网心脏地带的铁路局,一直给人一种计划性强、按图行事的刻板印象。但这个据《人民铁道》报报道的“歌迷专列”事件,却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市场的手,正在更深地嵌入铁路的运营肌理。

这趟专列并非孤例,它背后是一整套针对新兴客流的“定制化”打法。从服务大型文体活动,到对接中小学的研学旅行,再到捆绑开封菊花节这类地方旅游热点,郑州局集团公司正在主动走出车站,去市场上“找饭吃”。这种转变的实质,是从被动满足出行需求,转向主动创造和引导消费需求。过去,铁路是“我开什么车,你坐什么车”,而现在,它开始尝试问“你需要什么样的车,我来想想办法”。这种思路的转变,比单纯增加几趟列车要有价值得多。

要实现这种灵活的服务前端,后台的运营支撑必须跟上。于是我们看到了动态调整的售票策略和精细化的价格管理。通过技术手段优化限售区段、释放富余运能,说白了就是把原来可能空着的座位,想办法卖出去。这种做法在航空业早已是常态,但在体量庞大、调度复杂的铁路系统里全面铺开,难度不言而喻。这说明铁路系统内部正在进行一场效率革命,愿意为了几个百分点的营收增长,去啃那些过去嫌麻烦的“硬骨头”。当然,这种精细化操作也引申出一个问题,如何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确保基础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审慎平衡的课题。

将视野从客运转向货运,会发现同样的逻辑在延伸。2025年9月底实行的新货物列车运行图,就不只是简单的班次调整。据官方发布的信息,其中明确增加了通往欧洲和中亚的班列数量。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更是郑州局在国际物流通道上主动加码,抢占市场份额的表现。这条连接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其背后是巨大的地缘经济利益和物流话语权。

而在国内货运市场,那份包含五大类27项具体措施的增运增收方案,更像是一份内部下达的“军令状”。“装车上量攻坚行动”这种提法,充满了执行力。加强与太焦、侯月等其他线路的协同联动,则是在尝试打破区域壁垒,优化整个货运网络的集疏运效率。这套组合拳打出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把每一节车厢的运力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铁路货运,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傻大黑粗的煤炭钢铁运输专业户了。

从客运的“见缝插针”到货运的“主动出击”,中原铁路展现出的市场化探索,是中国铁路系统转型的一个缩影。这种转型,必然会触及长久以来形成的运营惯性和思维定式。例如,为了方便团体旅客而建立的“12306客服中心+所在地车站”双轨受理模式,看似只是一个流程优化,实际上是在尝试解决长期存在的购票难、手续繁琐等用户痛点。这是一种服务姿态的放低,也是商业竞争下的必然选择。当一个庞大的国有企业开始认真研究“用户体验”时,其释放的能量值得关注,但也必须承认,这种转变过程不会一帆风順,老办法用着顺手,新路子总有风险。不过,路总是要往前走的。

pic0.jpg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www.jttl.com.cn.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