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西安东站那最后一块屋盖钢结构桁架吊上去了。这块大家伙,据新华网的现场报道,足有4800吨重,被稳稳地提升到33米的高空。至此,这个号称我国西部地区在建规模最大的高铁站,站房主体结构算是正式宣告完工。接下来,就是金属屋面、幕墙和内部装修的活儿了,工程重心将全面转移。
这个动作,意味着一个庞大建筑的骨架搭建完成,但对于西安这座城市而言,其分量远不止于此。西安东站从规划之初,定位就非常明确:一个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特大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13台27线的规模,以及预计每年3650万人次的旅客发送量,这些数据描绘出一个未来区域人流交换中心的样子。
“综合交通枢纽”这个概念,近些年在国内各大城市的新建车站中几乎成了标配。但概念的落地效果,却千差万别。有些枢纽站,换乘地铁需要走上近一公里,公交场站的衔接也不够顺畅,最终沦为一个功能割裂的建筑群。西安东站的真正考验,并非主体结构施工的技术难度,而在于未来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换乘的效率与体验。能否实现真正的“无缝衔接”,将直接决定它究竟是一个高效运转的枢纽,还是仅仅一个体量巨大的车站。
当然,把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从图纸变为现实,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成就。整个建设过程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到如今主体完工,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和工人的心血。当施工从看得见的钢筋水泥,转向看不见的管线铺设与内部装修时,挑战也从宏观转向了微观。
这个位于高铁东城核心区的新枢纽,承载的也不仅仅是交通功能。它被视为拉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引擎。一个车站的建成,往往能盘活一片区域,但这并非必然。车站能否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避免出现“空城”或“睡城”现象,需要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深度协同。主体结构的完工,为这一切提供了物理基础,但真正的生命力,还需要后续精细化的运营与城市功能的注入来赋予。这盘大棋,才刚刚走了第一步。
